2020 餐飲五大趨勢年度回顧:向內探求的力量 其次為行動支付增加4.8個百分點,主因大型零售業者陸續推出專屬的行動支付工具,加上民眾因疫情提高行動支付使用率。 餐飲業者加速外送服務及數位轉型:疫情催生餐飲業提供外送服務,今年5月餐飲業提供「宅配或外送(含加入外送平台)」之家數占比64.6%,較疫情前(2019年4月)增加21.3個百分點。 另業者加速數位轉型,強化數位服務,餐飲業者有提供「線上點餐系統」服務之比率較疫情前增加18.6個百分點,而導入「線上訂位服務」、「行動支付服務」占比亦較疫情前提升。 網路銷售額持續攀升,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比重由2020年第1季9.2%升至2022年第2季12.4%,第3季因消費者重返實體店購物,拉高實體門市營收規模,雖網路銷售持續成長,但占營收比重降為10.8%。 目標顧客面:過去市場區隔比較強調,性別、所得、年齡、家庭生命週期、心理與行為,但透過疫情可發現地理區隔的重要性,以餐廳為中心,半徑3公里為核心,將圈內消費者變為目標顧客,除平時敦親睦鄰外,快速與售後服務均是重點。 美中關係是全球焦點,更成為影響經濟發展關鍵因素,早在2020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就曾警告美中完全脫鉤的結果將是「雙輸」近日,比爾蓋茲再次強調,目前美國對大陸的思維模式是一種雙輸心態,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是負面的。 袁保華認為,高價餐飲沒辦法外送,因品質若無法確保,負評可想而知,再加上外送平台是按比率抽成,對高價商品不划算,倒不如調派既有員工去做,可確保穩定度。 「嘉玲」多次來訪,讓信心受影響的餐飲業快速復甦,呈現V型反轉,時間雖短,卻意外幫餐飲業走出新路,連鎖餐飲雙雄王品、瓦城都投注大量人力、物力經營外送,從菜色設計到出餐流程,都必須打掉重練。 我國餐飲業部分營收有賴國外旅客消費挹注,然而109年3月之後,全球疫情日趨嚴重,臺灣開始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導致外國觀光遊客驟減,連帶衝擊了餐飲業的營收表現。 3周後結果揭曉,不是便當,王品集團執行長李森斌宣布動員17個品牌、280家門市,集團全力投入外送,還為此研發高達353道菜色,強調「這不是應急」。 2021年5月開始全臺進入疫情三級警戒,餐飲業首當其衝,餐飲場所禁止內用,用餐管制措施更加嚴格,為因應此波限制,餐飲業者亦紛紛祭出因應措施。 根據天下雜誌2020年的兩千大調查資料,在觀光餐飲業方面,開曼美食達人(85度C)、王品餐飲及悠旅生活事業(統一星巴克)為餐飲業者中,自2017年起已連續四年蟬聯前三名,且2020年營業收入均超過百億,大幅領先榜上其他餐飲業者。 創新、精進、卓越今後我們仍將持續配合國內產業之升級及轉型,研發各項新產品與技術,擴展產品領域,提昇產品之附加價值,奠定公司永續經營之基礎。 周氏蝦捲歷經3代耕耘,從小吃攤到擁有8個品牌的餐飲王國,董事長周志峯居功厥偉。 外燴 多年前更引進、代理日本頂級廚具,在長期由歐系廚具獨占鰲頭的南台灣攻城掠地,締造驚人佳績。 「因為我們老闆(祖籍)是武漢人,抱著回饋的心態來開的,」金錢豹酒店餐飲集團武漢店董事裴雅生,談起武漢店的由來,有一段特別的淵源。 其中Panasonic北九州松下電工是日本住宅設備第一品牌,TOYO KITCHEN STYLE為日本頂級東洋廚房品牌,全系列產品均為日本原裝進口,其ISOLA系列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操刀。 同時,郎美囡指出,外送平台高額抽成費用等額外增加的新成本,也迫使餐飲經營型態得做適度調整,並會影響房東們,在市場未見底前,參與其中者宜多方調整,以因應未來市場的變局。 餐飲業:疫情對餐飲業的衝擊明顯較零售業大,2020及2021年全年營收 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 今年上半年受確診人數攀升,影響民眾外出用餐意願,表現尚不穩定,惟下半年隨人潮回流,營業額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至於一旦要取消訂桌,多達 5 家業者會全額沒收訂金,包括「林酒店」、「台北威斯汀六福皇宮」、「劍湖山王子大飯店」、「香格里拉台南遠東國際大飯店」以及「台北寒舍艾美酒店」。 致力專精於「深度品牌客製化外燴餐飲服務」,深根業界十載,現為各大時尚精品、高端車商、國際會展、體育賽事、演藝活動、品牌開幕、記者會的御用外燴餐飲團隊。 我們邀請亞洲各地星級餐廳主廚們分享過去一年的精彩里程碑與觀察,和對新一年的新展望。 更多元包容的餐飲選單、奈米技術的食材、回歸基礎的料理——這些都是亞洲頂尖餐廳大廚認為 2023 年將會出現的餐飲新趨勢。 2020 年,疫情帶來非比尋常的一年,為台灣餐飲界與消費者都帶來了深層改變,也預見未來不一樣的風貌與前景。 徐佳馨指出,由於2021年實施三級警戒,餐飲業首當其衝,加上該產業人力與庫存都有壓力,禁不起長期作戰壓力,許多業者寧願改弦易轍,視狀況決定是否重出江湖。 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整體餐飲業營收7280億元、年減6.37%,為近5年低點。 其中,餐館類6094億元、年減6.21%,飲料店924億元、亦年減5.52%,分創近4年、近5年低點,外燴團膳類受疫情衝擊最重,營收僅261億元、年減12.66%,創9年低點。 若從各小類觀察,除少數偏向觀光類型產業如「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其他專賣零售業」,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外,其餘各業均已回到疫情前規模。 「男人手作」的鮮明形象風格,更於2016年起結合人氣外燴料理推出多款經典產品,讓手作小點不再侷限於餅乾蛋糕,而是囊括五味的饗宴。 另依餐館型態觀察,西式速食、聚餐及日常型餐廳今年1-10月均回到疫情前同期水準,而「宴會型餐廳」今年1-10月營業額仍低於2019年同期。 3.疫情洗禮後零售及餐飲業之蛻變:實體通路業者加速數位轉型:零售業者自疫情爆發以來紛紛積極自建或加入網路購物服務平台,截至今年第3季布局線上銷售管道之家數占比達49.5%,較2019年第4季上升10.9個百分點。 簡而言之,為因應後疫情時期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強化數位服務與提高外送外帶餐點比例是餐飲業重要的策略,在線上與實體店面同步經營的模式下,服務體驗將是未來餐飲業競爭的關鍵,業者若能掌握轉型的趨勢,強化虛實整合的能力,提升實體店面的體驗,同時優化線上的服務流程,將能在未來搶下市場中領先的地位。 疫情讓許多主廚不得不開始許多關於經營餐廳的新思考:提供餐飲服務,或許不只在能餐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