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國門將開、後疫情時代 企業尾牙市場漸復甦 產業熱點 產業 經濟日報 疫情亦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經營型態雲端化成為趨勢,餐飲業者也為此嘗試發展新型態的經營模式,將經營觸角延伸至線上。 外燴 在禁止餐廳內用後,餐飲業者陸續與外送平台合作以減緩衝擊,外送服務能讓餐飲業者更有彈性因應疫情調整經營策略。 若從各小類觀察,除少數偏向觀光類型產業如「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其他專賣零售業」,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外,其餘各業均已回到疫情前規模。 「男人手作」的鮮明形象風格,更於2016年起結合人氣外燴料理推出多款經典產品,讓手作小點不再侷限於餅乾蛋糕,而是囊括五味的饗宴。 另依餐館型態觀察,西式速食、聚餐及日常型餐廳今年1-10月均回到疫情前同期水準,而「宴會型餐廳」今年1-10月營業額仍低於2019年同期。 three.疫情洗禮後零售及餐飲業之蛻變:實體通路業者加速數位轉型:零售業者自疫情爆發以來紛紛積極自建或加入網路購物服務平台,截至今年第3季布局線上銷售管道之家數占比達49.5%,較2019年第4季上升10.9個百分點。 簡而言之,為因應後疫情時期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強化數位服務與提高外送外帶餐點比例是餐飲業重要的策略,在線上與實體店面同步經營的模式下,服務體驗將是未來餐飲業競爭的關鍵,業者若能掌握轉型的趨勢,強化虛實整合的能力,提升實體店面的體驗,同時優化線上的服務流程,將能在未來搶下市場中領先的地位。 疫情讓許多主廚不得不開始許多關於經營餐廳的新思考:提供餐飲服務,或許不只在能餐廳現場? 除了外帶外送,許多主廚也開始跨界合作,以不同形式傳達美味,也是分散經營風險。 各主要國家餐飲市場復甦時間較零售業長:美國疫苗施打較亞洲國家早,餐飲業率先於2021年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10月較2019年同期成長32.4%。 南韓和我國至2021年仍未回復疫前水準,惟自今年1-10月營業額合計已回到疫情前水準,分別增加8.3%及4.0%。 日本受到疫情反覆影響,截至目前餐飲業仍未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8月減少38.8%。 4.各主要國家內需市場概況: 主要國家零售市場受疫情影響已逐步降低:我國、美國與南韓受惠補助與紓困方案推動,加以消費者轉往線上採購,淡化疫情衝擊,零售業營業額於2020年及2021年創下新高,且今年1-10月營業額明顯較疫情前同期成長,分別增加10.7%、32.0%及17.4%。 日本零售業營業額至今仍未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9月年減0.9%。 在飲料業方面,近年飲料業家數、營收均逐年攀升,而相對於餐食業來說,飲料業受到疫情的影響較小,飲料業家數與營收在109年之成長率分別為7.4%與3.3%,而餐食業則是4.9%與0.5%,飲料業的家數、營收成長表現皆優於餐食業。 手搖飲料商機吸引了許多業者投入,帶動了飲料業家數與營收的成長,如人氣網紅滴妹在109年也搭上手搖飲熱潮,創立自有品牌,憑藉網紅優勢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也有業者跳脫流行的珍奶熱潮,以手工茶凍與在地小農茶葉為訴求,打造有別於珍奶的手作凍飲,來吸引市場上不同的客群。 根據過去5年的統計資料可發現,我國餐飲業之受僱員工人數在105年至108年呈現成長趨勢(詳見圖1),從105年的37.1萬人增加至108年的41.2萬人,其中107年首度突破40萬人,但在109年大幅下降至39.3萬人,首度出現負成長,年均成長率為1.49%。 在餐飲業銷售額方面,自105年的4,835億元成長至109年的5,747億元,於106年首度突破5,000億元(詳見圖3),每年銷售額皆有所成長,年均成長率為4.4%。 但109年銷售額成長率僅0.6%,較108年成長率下降了4.6%,可見在疫情的衝擊下,餐飲業的銷售額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使得成長趨緩,但是靠著外送與外帶市場以及冷凍餐食在線上線下通路販售,使餐飲業的銷售額仍有微幅增加。 另一方面,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抬頭,以及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加上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提高,健康飲食風氣興起,植物肉、燕麥奶等植物性餐食逐漸出現在市場上,例如:「八方雲集」推出植物肉水餃;肉品大廠「大成」跨足植物肉市場,旗下勝博殿、檀島等品牌皆推出新創肉菜單。 目前市場上對植物性餐食的接受度不一,植物性餐食是否能從小眾市場邁向大眾商機,成為未來餐飲趨勢仍有待觀察。 在民國86年參加世貿美食展,他的艾草粿勾起民眾與記者的往日記憶,紛紛告訴他許多艾草的用途,才知道艾草有這麼多好處。 中國大陸河南鄭州一名父親,將手機留給兒子上網課,沒想到兒子卻在遊戲上花了二十萬人民幣課金,幾乎花光他的所有積蓄,父親在得知消息的當下,頓時「感覺天都要塌了」。 大陸疫情解封後第一個春節,境內旅遊大爆發,但不管搭飛機還是高鐵出遊都有小狀況,像是高鐵就生超載導致列車停擺,還有飛機突然直墜下降,全機乘客都嚇得尖叫。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專案副理郎美囡分析,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經過3年來不時的警戒調整,許多人生活習慣已大不相同,即使逐漸回歸正軌,過往的生活習慣恐怕也很難回頭。 成本控制面:積極爭取政府營運紓困計劃降低人事成本,申請資金紓困與貸款低利以維持現金流,避免資金短缺。 未來在新租金簽約適時加入遇不可抗力因素彈性條款,有彈性調整租金合約;平常人力培養雙專長均是可行之道。 房價居高不下,加上央行4度升息,使得房貸族壓力更大,以1500萬貸25年而言,一年得多付4萬多元,民眾如何理財也成為必須學會的課題,就有網友發文詢問要「先付房貸還是先存股」,立刻掀起熱議,多數網友仍建議先買房,也有人提醒要顧好現金流,建議「同步進行」。 其中Panasonic北九州松下電工是日本住宅設備第一品牌,TOYO KITCHEN STYLE為日本頂級東洋廚房品牌,全系列產品均為日本原裝進口,其ISOLA系列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操刀。 同時,郎美囡指出,外送平台高額抽成費用等額外增加的新成本,也迫使餐飲經營型態得做適度調整,並會影響房東們,在市場未見底前,參與其中者宜多方調整,以因應未來市場的變局。 餐飲業:疫情對餐飲業的衝擊明顯較零售業大,2020及2021年全年營收 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 今年上半年受確診人數攀升,影響民眾外出用餐意願,表現尚不穩定,惟下半年隨人潮回流,營業額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以超高性價比征服大陸中產階級的金錢豹餐廳,以占地大、建築豪華,掌握住消費者的心理,在全中國有20家店的金錢豹,正舞動著大陸內需市場。 疫情期間,餐廳推出各式外帶外送美食中,除了餐廳招牌菜外,不少大廚更推出自己充滿回憶或下班後喜愛的暖心美食,希望能在挑戰的時刻,帶來療癒的力量。 三個月的疫情,逼得台灣餐飲與大廚們按下暫停鍵,卻沒有挫折他們持續嘗試與思考的活力與衝勁:九、十月逐步解封的台灣餐飲,有毅然決然的轉型、有持續為市場帶來驚喜的新品牌、也有暫時休息再出發、蓄積能量的期待。 而走過半世紀的一星餐廳大三元整修後重開,花了許多時間考察本地食材,也重回尋找粵菜的原本滋味,找到許多老菜譜,回歸原點,重審初心;餐盤推薦餐廳晶華軒廚藝總監鄔海明也探尋自己的根源,一年來陸續推出許多香港家常經典菜色等,都是大廚或餐廳回歸自己、再出發的好例子。 她說,這段期間她也更有時間去深入挖掘台灣食材,在亞洲主廚高峰會上,她特地請熟識的農民送來在地有機栽種的櫛瓜花,希望分享給在地的大廚;前陣子她也在冬季菜單中推出蔬菜套餐,使用超過 50 種台灣在地種植的花果蔬菜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