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to theatre arts (306)
一張圖看懂2020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版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 商業情報資訊站
受到疫情影響帶動,台灣外送平台產業規模2020年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成長至新台幣21.7億與34.0億元,同期成長率高達326%與276%,2020年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將有機會突破成為全年百億規模的產業類別。 不過,市場高速成長的同時也背負著「浴血奔跑」的風險與課題,外送平台健全的獲利模式仍未建立完成,對於上架店家30%-40%的高額抽成比例,以及針對外送人員的分潤模式及工作保障爭議,都是產業建構永續經營模式的挑戰。 尤其雖然台灣整體外送市場規模激烈膨脹,但每單消費金額近兩年卻不斷下滑,2020年3月份更跌破新台幣200元,窮忙隱憂猶如芒刺在背。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經營, 現已將傳統小吃店的經營型 態,轉變為現代化的餐飲營運模式, 例如標準化的烹煮過程,現代化的廚具 設備, 舒適優雅的用餐環境…等在在都以消費者的立場去思考經營, 因此 成為目前台灣小吃極具規模與份量的美食連鎖總店。
除了路易莎、星巴克等知名連鎖品牌咖啡店持續展店外,單店經營的咖啡店亦不斷增加,帶動國內咖啡店家數連年成長。 而龐大的手搖飲料商機,造就許多的市場後進者,如一芳、老虎堂等業者以新鮮現做為訴求,主打單一系列飲品,進入手搖飲料市場;另有業者則以高品質及精緻化為訴求,開拓高價位的手搖飲料市場,帶動整體營業家數及營收成長。 另一方面,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抬頭,以及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加上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提高,健康飲食風氣興起,植物肉、燕麥奶等植物性餐食逐漸出現在市場上,例如:「八方雲集」推出植物肉水餃;肉品大廠「大成」跨足植物肉市場,旗下勝博殿、檀島等品牌皆推出新創肉菜單。 目前市場上對植物性餐食的接受度不一,植物性餐食是否能從小眾市場邁向大眾商機,成為未來餐飲趨勢仍有待觀察。 綜上所述,疫情爆發重創餐飲業經營,整體餐飲業營業收入減少,在營業家數持續成長的情況下,同業之間的競爭狀況將持續升溫。 此外,除面臨業者彼此之間的激烈競爭,根據經濟部110年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結果顯示,營業成本、食材、人事及租金等成本上升亦為餐飲業者所面臨之困境。
年營收變化方面,2020年多數業者營業收入皆較2019年有所下滑,而亞洲藏壽司、路易莎、豆府及揚秦等業者,則因為積極展店,門市數量擴張,營收呈現成長趨勢,成長率均在10%以上。 大成集團以先進的生物科技技術,持續進行家禽、家畜及漁牧產業有關育種、營養、配方、疫苗等研發作業,並推出領先的生技產品,使禽畜及魚蝦能更有效的健康成長,目前更積極朝向人的營養領域發展。 大成以每年五百萬噸黃豆、玉米及小麥採購規模,是東亞地區大宗原料重要的使用者,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全程電腦監控,結合生物科技與營養配方,提供肉雞、蛋雞、鴨、豬、反芻動物、水產品等高飼效、高品質的飼料,是台灣最大的飼料領導品牌,現在中國大陸、越南也擁有多座飼料廠。
優良店家 新黑貓餐廳於 2004 年更獲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入選為「 93 年度餐飲業衛生自主管理優良店」。 其中台北老爺的ROYAL BAKERY推出造型蛋糕開拓客層,寒舍艾美則推出全年常銷的奶黃餅、養生雞粥,並積極洽談年節商品的多元化銷售管道。 誠品行旅為搶婚宴與商務餐飲商機,將二樓In Between之間餐廳裝修為全新多功能空間,一樓的The Chapter Cafe則與AE卡和花旗Prestige卡合作,開拓更多高端餐飲消費客層。
此外,企業派對常見的家庭日也能舉辦,或是可依照寵物飼主需求,為貓狗寵物們訂作適量的毛小孩料理。 對此,家樂福跨界服務再出奇招,為搶攻B2B市場推出外繪服務,不論是熟食、點心還是飲料等,都可依據企業主量身訂作派對美食。 家樂福說,因主體為量販規模,企業主可依店內有販售的各類商品作為基本參考,再由下單的店端討論後配套出理想的派對美食。 其中foodpanda於2019年即展開與實體零售商合作配送,2020年進一步推出自營虛擬超市「熊貓嚴選」,訂單規模在上線後6個月內成長50倍,使台灣成為foodpanda亞太市場中生鮮雜貨訂單量最大、熊貓超市成長率最高的市場別。
國內汽車大廠中華 (2204-TW) 今 日宣布,電動貨車 e-VERYCA 推出以來上市至今熱銷近百台,除了切入郵務車版圖,也拿下外燴點心業者訂單。 根據外媒報導,PC產業指標性人物、宏碁前義大利籍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驚傳因脊椎手術引發併發症逝世,享壽68歲。 在他科技業40年的涯中,曾為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聯想(Lenovo)等科技巨頭效力。 法國總統府27日舉辦農曆新年晚會,巴黎律師公會登錄律師詹文睿在台灣駐法代表吳志中推薦下,一同出席盛會,詹文睿事後在臉書發文分享與馬克宏互動的經歷,透露馬克宏聽到「台灣」時眼睛一亮,更緊握他的手說,「請把電動車和半導體帶來法國!」引發業界熱烈討論。 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升息1碼,符合市場預期,雖未釋出升息周期即將結束信號,但升息激烈程度明顯放緩。 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2022年困擾市場的高通膨壓力,2023年可望迅速下滑,是時候掌握政策轉彎投資機會,同步升評金控雙雄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至「優於大盤」。
中華車說明,e-VERYCA 是目前唯一的商用電動車品牌,採用與 BMW 同等級 Samsung SDI 電池,行駛里程足以供應趴趴走美食工坊外送範圍。 COVID-19疫情自全球爆發以來,在國內有3波較明顯的疫情高峰,分別為2020年3-5月、2021年5-8月及2022年4月起至今,其中以第2波疫情管制較為嚴格,因而內需受創相對較大,今年確診病例雖創新高,惟隨疫苗接種普及,加上國人逐漸接受與病毒共存,管制措施逐步鬆綁,人潮逐漸回流,多項內需指標回溫。 外燴 拜登政府擴大圍堵中國科技業,美國政府2019年將中國電信設備廠華為列入黑名單後,最新傳出已停止對美國企業核發向華為出口的供貨許可證,等同於全面封殺。 華為頻頻被美國針對,財經專家黃世聰分析,華為被美國打壓後,靠著收取專利費,全球每賣一台手機能收取2.5塊美金,從專利金方面至少可以賺30億~50億美金(折合約900億~1500億台幣),「美國根本打壓不下去」。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台灣餐飲業市場近趨飽和、競爭愈趨激烈,使餐飲業營運策略因此轉變,大量展店已非連鎖餐飲品牌首要目標。 同時,在疫情衝擊及外送趨勢成形下,餐飲業者在發展策略上亦出現3大趨勢,除強化數位化布局、提升外送外帶比重外,開設街邊店的可能性亦再度提高。 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台灣餐飲業2020年前8月營收5100億元、年減6.7%,衰退幅度較前7月8.1%收斂,主要受惠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暑期旅遊及聚餐旺季、振興券刺激消費,帶動餐館及飲料店營收回升,使整體餐飲業單月營收自7月起恢復年成長。 其中,8月餐館營收628億元、年增4.7%,飲料店88億元、年增0.2%,僅外燴及團膳承包業21億元、仍年減40%,主因邊境管制衝擊空廚營收。 累計前8月餐館營收4269億元、年減5.6%,飲料店636億元、年減3.1%,外燴及團膳承包業195億元、年減31.2%。 投顧法人指出,由於國內餐飲市場近趨飽和,連鎖店成長有趨緩現象,且連鎖品牌亦朝M型化發展,中大型連鎖品牌採多品牌策略,並積極調整分店經營效率、深度評估商圈展店飽和度,藉此提升市占率。
各主要國家餐飲市場復甦時間較零售業長:美國疫苗施打較亞洲國家早,餐飲業率先於2021年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10月較2019年同期成長32.4%。 南韓和我國至2021年仍未回復疫前水準,惟自今年1-10月營業額合計已回到疫情前水準,分別增加8.3%及4.0%。 在餐飲業所面臨的困境方面,餐飲業受僱員工人數、家數及銷售額近年有成長趨緩之情形,顯示餐飲市場逐漸進入飽和狀態。 根據經濟部108年所做的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結果顯示,餐飲業者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包括「人事成本過高」、「人員流動率高」及「食材成本波動大」,顯示餐飲業者如何管控成本及避免人員流失為經營的重要關鍵。 近年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增加餐飲業者的經營壓力;而餐飲業屬高勞力密集型、低技術門檻之產業,難以避免人員流失之問題;另受原物料價格波動影響,導致食材成本上揚,因此如何做好內部成本控制,減少經營壓力,為餐飲業者須面對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