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拚外送外燴 不再是救急 目前市場上對植物性餐食的接受度不一,植物性餐食是否能從小眾市場邁向大眾商機,成為未來餐飲趨勢仍有待觀察。 疫情讓許多主廚不得不開始許多關於經營餐廳的新思考:提供餐飲服務,或許不只在能餐廳現場? 除了外帶外送,許多主廚也開始跨界合作,以不同形式傳達美味,也是分散經營風險。 在市場競爭與疫情影響的夾擊下,餐飲業汰弱留強的態勢更為明顯,業者不得不開始正視數位轉型議題。 然而轉型並非一蹴可幾,除了需要一定的資金,還需要完善的規劃與有效的執行,即便是選擇與第三方餐飲外送平台合作,仍需要面對平台抽成的成本壓力、平台中眾多餐飲業者競爭等問題。 餐飲業進入門檻低,加上商品同質性高,因此容易被快速模仿,隨著同業之間競爭加劇,餐飲市場逐漸趨於飽和,為強化市場競爭力,愈來愈多業者嘗試提供多元化服務,並致力於服務品質的提升,積極建立品牌形象,強化商品附加價值,創造差異化的服務體驗,以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 自2020年起,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餐飲市場受到衝擊,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挑戰,如何在競爭愈趨激烈的餐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將是餐飲業者們所面臨之課題。 隨著宅經濟的趨勢,餐飲業者除了增加外帶餐點、與外送平台合作之外,許多連鎖餐飲品牌也會將部分人氣餐點商品化,以冷凍食品的方式在各大通路出售,或是接受線上訂單並提供宅配到府的服務,採取多角化的方式來創造其他商機。 外燴 面對市場飽和的現況,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價值,將是吸引顧客、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在餐飲服務同質性高的情況下,許多的業者以強化數位服務的方式增加附加價值,進而差異化服務體驗。 與2019年之數據進行年度比較,去年未上榜的三商餐飲,今年排名來到第六名,而長榮空廚、華膳空廚、高雄空廚等航空餐旅業者受到疫情影響,在今年則均跌出榜外。 年營收變化方面,2020年多數業者營業收入皆較2019年有所下滑,而亞洲藏壽司、路易莎、豆府及揚秦等業者,則因為積極展店,門市數量擴張,營收呈現成長趨勢,成長率均在10%以上。 綜觀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發現,自106年起餐飲業家數呈現逐年成長,而受僱員工人數及營業額在108年之前仍維持成長態勢,109年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導致營業額出現衰退,110年因管制措施相較109年更加嚴格,營收表現更顯疲弱,連帶影響受僱人數減少。 鑒於品牌從無到有、沒沒無聞到家喻戶曉,過程艱辛,身為債權人之一,周董決定扛起重擔,當時北部有7、8家分店,每一家都虧損。 周志峯團隊進駐後,先協商處理債務問題,關閉營運狀況不佳、缺乏前景的店面。 17年前,張鑑弘眼見父親創立的「世紀西點麵包店」和許多同業一樣,面臨早餐店、速食連鎖、便利商店等新型態競爭者的挑戰,站在轉型與否的抉擇關鍵點上,剛退伍的張鑑弘已嗅到外送、外燴的市場需求,從2台舊車起步,到目前已有18台車隊規模,協助30年老字號成功轉型為年營收破億的中小企業「趴趴走美食工坊」。 一、國外經濟 雖部分國家第三季經濟數據優於預期,惟在全球續處通膨、升息、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下,經濟成長力道仍弛緩,IHS Markit 11月15日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2.9%,較上月微調0.1個百分點。 二、國內經濟 受全球經貿成長力道趨緩影響,我國10月出口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0.5%、3.4%。 新冠肺炎疫情使國人微型創業最熱衷的餐飲業衰退嚴重,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整體餐飲業營收降至近5年低點,又以外燴團膳類降至9年低點最慘。 雖然疫情逐漸趨穩,但過往生活習慣恐難回頭,參與其中者在市場未見底前,均得多方評估、調整因應未來變局。 在民國86年參加世貿美食展,他的艾草粿勾起民眾與記者的往日記憶,紛紛告訴他許多艾草的用途,才知道艾草有這麼多好處。 照片裡的食物是「Indomie Telor Kornet」是印尼人最愛的炒麵加煎蛋和醃牛肉。 你在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食物,而且這絕對比你阿嬤煮的每一道菜都好吃,重點是這種小吃很便宜,但別期待它們跟米其林餐廳一樣衛生。 從古傳承至今,揉合了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在地食材,吃的是大廚功力、在地風土,更是台灣的愛熱鬧、樂於分享、互相幫忙的人情味。 在拜登政府對大陸半導體出口制裁之下,大陸最成功晶片企業之一、記憶體(NAND Flash)大廠長江存儲,無法取得美企設備雖不至於倒閉,但在技術升級和量產能力方面將受重創,消息人士透露,因採購供應鏈中斷,長江存儲第二座晶圓廠興建恐往後延岩。 台系石英元件廠 2022 年在分別由 5G 通訊網通需求及車用產品需求的走高挹注之下,包括希華 (2484-TW)、晶技 (3042-TW) 更在匯兌收益挹注之下,全年獲利有高檔的表現,其中並以希華的全年每股稅後純益估計將逾 four.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