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one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302)
餐飲業拚外送外燴 不再是救急
以油車來看,基本油錢及一年兩次保養費用,每台車每年約5.8萬元,在菱利電動車「車電分離租賃方案」下,每台電動車支出成本降到約3.5萬元較油車更划算,我們只需要克服充電和規畫好行駛路線,而且電動車為自排,讓年輕司機更容易上手,所以先買兩台試試看。 新冠肺炎疫情使國人微型創業最熱衷的餐飲業衰退嚴重,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整體餐飲業營收降至近5年低點,又以外燴團膳類降至9年低點最慘。 雖然疫情逐漸趨穩,但過往生活習慣恐難回頭,參與其中者在市場未見底前,均得多方評估、調整因應未來變局。 台北寒舍艾美酒店則是推出「歲末迎春,凝心聚力」2022年尾牙春酒專案,平日3桌即可開桌,加價可享紅酒無限暢飲。 寒舍表示,下半年的尾牙市場目前已回溫,平日訂席達七成,假日幾乎全滿,預計年底整體業績會再成長一至二成。 整體而言,今年比前兩年疫情不穩定期間,今年尾牙業績將成長一至二成。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專案副理郎美囡分析,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經過3年來不時的警戒調整,許多人生活習慣已大不相同,即使逐漸回歸正軌,過往的生活習慣恐怕也很難回頭。 晶華「海派尾牙」已開始接受1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的訂席,每桌10位18,800元起,亮點是桌桌都贈送以澳洲進口體型超過一公斤重的肥美龍蝦結合總鋪師手作米糕,推出16吋大的「八寶海鮮龍蝦米糕」。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近3年,逐步邁向後疫情時代,尾牙春酒市場也逐漸復甦。
才剛開工,但接下來恐怕會持續面臨缺工危機,本來疫情影響人才出走,再加上餐旅相關科系縮編,名額減少招生,學校和業者都憂心未來人才會斷鏈。 因應疫情,不少米其林餐廳推出餐酒搭配、葡萄酒外帶甚至在家享用的調酒組合——雖沒辦法到餐廳,也能在家享受米其林餐廳豐富的酒藏,或是侍酒師、調酒師的搭配巧思。 疫情期間,餐廳推出各式外帶外送美食中,除了餐廳招牌菜外,不少大廚更推出自己充滿回憶或下班後喜愛的暖心美食,希望能在挑戰的時刻,帶來療癒的力量。
包括一星餐廳 Longtail、MUME、Impromptu by Paul Lee、金蓬萊以及大腕,都與 WAT 合作推出瓶裝雞尾酒,讓人隨時可以喝到主廚的創意;MUME 大廚林泉與必比登推介 Gubami 主廚陳嵐舒則和有機食材品牌 Green & Safe 合作,推出即時料理包。 一星餐廳天香樓的作法更創新:他們推出的「天香星廚清冰箱」外燴服務——宴席三天前,主廚楊光宗會親自到府察看冰箱食材,客製菜單內容;前一天,則可與主廚走訪市場、採買食材。 宴會當天,則由主廚到府料理,賓客可以現場與主廚交流,獲得第一手的體驗。 星級餐廳、必比登推介到餐盤推薦紛紛推出外帶甚至是外送菜單,甚至嘗試首次與外送平台合作。 40 年老台菜餐廳、必比登推介店家茂園、萬華夜市剛剛整修重開的必比登推介小王清湯瓜仔肉等,都有新嘗試。 走過波瀾起伏、充滿挑戰的 2020,台灣餐飲圈也像洗了一場三溫暖:疫情帶來生意急凍、生存壓力、觀光客無法到來、或是食材進口的昂貴與不便;但也迫使台灣餐飲圈必須更靈活應變、跨出舒適圈,嘗試過去沒有嘗試過的或是食材、模式與合作,發現另一片天地。
疫情趨緩,餐飲業老闆才要鬆口氣,以為要復甦,結果卻面臨缺工危機,徵不到員工,店員一人當兩人用,有的店家趕緊從大餐廳,轉型成主打外帶的便當店,希望能度過缺工期。 餐飲業做為國人最喜歡的微型創業型態,其營業額也充分反映升斗小民的消費能力與市況,徐佳馨指出,綜觀近十年的餐飲業營業額,2019年之前多呈現穩定成長,但2020年因疫情出現反轉,直到2021年都沒恢復元氣,三級警戒更讓餐飲業首當其衝而叫苦連天。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餐飲業、餐館、飲料店營業額為5年最低,外燴團膳業營業額最慘,寫下9年新低,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指出,主因在於外燴團膳業因停班停課,民眾停辦婚禮、尾牙、春酒等活動,導致受創最深。
除此之外,疫情催化下,宅經濟成為主流,大型餐飲品牌投入電商平台開創另一戰場,例如旗下有饗食天堂、果然匯蔬食等多個吃到飽品牌的「饗賓集團」,推出美食電商平台「饗在家EAT@HOME」;「王品集團」也優化原有的線上零售服務系統,推動「王品瘋美食購物網」。 此外,部分業者為鞏固消費者忠誠度,在疫情期間推出「餐飲訂閱制」服務,消費者可依自身需求,選擇不同餐飲訂閱方案,例如:「瓦城」推出「獨享餐盒訂閱制」、「乾杯」推出雲端燒肉「宅家乾杯」定期購服務,期望透過訂閱制與消費者建立長期互動關係。 4.各主要國家內需市場概況: 主要國家零售市場受疫情影響已逐步降低:我國、美國與南韓受惠補助與紓困方案推動,加以消費者轉往線上採購,淡化疫情衝擊,零售業營業額於2020年及2021年創下新高,且今年1-10月營業額明顯較疫情前同期成長,分別增加10.7%、32.0%及17.4%。 日本零售業營業額至今仍未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9月年減0.9%。 另依餐館型態觀察,西式速食、聚餐及日常型餐廳今年1-10月均回到疫情前同期水準,而「宴會型餐廳」今年1-10月營業額仍低於2019年同期。
根據天下雜誌2020年的兩千大調查資料,在觀光餐飲業方面,開曼美食達人(85度C)、王品餐飲及悠旅生活事業(統一星巴克)為餐飲業者中,自2017年起已連續四年蟬聯前三名,且2020年營業收入均超過百億,大幅領先榜上其他餐飲業者。 進一步將餐飲業細分為餐食業、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及飲料業,分析各類型業者家數(詳見圖4),可發現餐食業及飲料業近五年家數呈現逐年增加之現象,餐食業在110年突破13萬家,飲料業則是在110年突破2.7萬家,而外燴及團膳承包業的家數近年來則逐年減少,近兩年皆維持在2,200家左右。 誠如上述數據展示的那樣,真正稱得上高端餐飲是稀缺且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 曾經無限風光的高端餐飲們要要想轉型成功就必須要真正理解“高端”的內涵。
「行業標準分類」中又將餐飲業進一步細分為餐食業、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及飲料業,各細業別之定義如下表所示。 一直活躍於餐飲業的提克斯國際社,其實也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實踐家。 雖人們總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但很多人仍會覺得要等企業擁有能力、擁有更多資源時才有展現企業社會責任之必要,但提克斯自創始之初便一直抱持著「為善循環」這樣的信念前進。 主食有周氏蝦捲及白腹魚羹、阿輝鱔魚意麵、赤崁棺材板、貴記蝦仁肉圓和鼎邊銼、小南竹葉米糕、楊哥楊嫂迷你粽等8道。 甜點為韓氏古早味粿、我家傳統豆花,搭配古早味番茄切盤及什錦水果,豐盛且極具地方特色,佳評如潮。 位於安平路408號的周氏蝦捲總店,隨著業績攀升,營業空間也從1家店面擴充為4家。
即便台灣幸運地未受疫情嚴重影響,餐廳多能繼續營業,但消費者習慣養成後,外帶外送似乎成為回不去的新常態。 17年前,張鑑弘眼見父親創立的「世紀西點麵包店」和許多同業一樣,面臨早餐店、速食連鎖、便利商店等新型態競爭者的挑戰,站在轉型與否的抉擇關鍵點上,剛退伍的張鑑弘已嗅到外送、外燴的市場需求,從2台舊車起步,到目前已有18台車隊規模,協助30年老字號成功轉型為年營收破億的中小企業「趴趴走美食工坊」。 李森斌認為,若只把外送視為疫情期間的過渡服務,這投資並不划算,不過當飯店、連鎖餐飲都開始做外送,將是良性競爭,「把店內體驗延伸到店外」更成為不可擋的趨勢,預估未來外送營收占比可達2成。 我國餐飲業部分營收有賴國外旅客消費挹注,然而109年3月之後,全球疫情日趨嚴重,臺灣開始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導致外國觀光遊客驟減,連帶衝擊了餐飲業的營收表現。 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外帶及無接觸餐飲成為趨勢,促使餐飲業者推出以個人化、攜帶型為主的新產品,例如知名燒肉品牌「老乾杯」推出外帶燒肉便當;王品集團成立新的純外帶品牌「來滋烤鴨」,打破傳統烤鴨需多人共享的限制,推出個人外帶餐。 與2019年之數據進行年度比較,去年未上榜的三商餐飲,今年排名來到第六名,而長榮空廚、華膳空廚、高雄空廚等航空餐旅業者受到疫情影響,在今年則均跌出榜外。 年營收變化方面,2020年多數業者營業收入皆較2019年有所下滑,而亞洲藏壽司、路易莎、豆府及揚秦等業者,則因為積極展店,門市數量擴張,營收呈現成長趨勢,成長率均在10%以上。
然而隨全球疫情衝擊逐漸淡化,實體店面營收逐步回升,網路購物年成長幅度放緩,占零售業比重則呈持平或略為下降趨勢。 5.本部持續強化零售及餐飲業數位轉型競爭力:為積極協助業者提升營業績效及數位競爭力,本部持續推動零售、餐飲等服務業者運用雲端解決方案等數位工具蒐集及共享數據,並運用數據回饋驅動中小型零售、餐飲等服務業者數位轉型,以發展新商業模式、拓展新市場。 民間消費方面,隨疫情趨於常態化,消費人潮回流,加上部分進口車到港及週年慶集客效應,帶動10月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雙創歷年同月新高,分別年增2.1%及13.8%。 網路銷售額持續攀升,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比重由2020年第1季9.2%升至2022年第2季12.4%,第3季因消費者重返實體店購物,拉高實體門市營收規模,雖網路銷售持續成長,但占營收比重降為10.8%。 外燴 零售業行動支付使用比率持續提升:觀察2021年零售業消費者付款方式,與疫情前(2019年)相比,以支票、轉帳及匯款增加5.1個百分點最多,主因部分零售業者因應疫情轉往線上平台開設店鋪,或與外送平台合作,收款方式採以支票、轉帳或匯款方式入帳。 餐飲業者致力於數位轉型之餘,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餐飲業者的經營策略也隨之轉變,開始提高外送與外帶服務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