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行銷能讓品牌成為明日之星,5分鐘教你如何經營社群,開始社群行銷! 目前常見的社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Line、抖音等都是網路社群行銷的主流操作目標。 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的全球使用人數已突破3億,在台灣更有爆炸性成長,由於容易上手與成長速度,因此在極短的時間內立即風靡各領域,目前使用人數已經超過五百多萬人。 個人與許多企業也都在此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粉絲專頁,或透過社團來尋找相同喜好的潛在消費者,透過社交網路的力量來尋找商機與行銷商品的機會。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社群媒體行銷,還是任何形式的行銷,他都是結合理性和感性的,一個好的行銷人,要能懂得在策略和執行上從兩者中間獲得平衡。 理性的部分,如數據分析、市場調研等,可以作為策略制定和決策的輔助,而感性的創意、點子,往往可以帶來真正的創新。 數據固然迷人,但不能被數據綁架,以至於跳脫不出既定框架。 行銷工作有趣的地方,就是它一直在變化,所以可以一直去嘗試不同的玩法。 現今的網路行銷不只是追求量與效益,而是重新思維與定位自身的品牌策略。 Instagram上企業能直接連結到商品購買頁面或提供電子報的方式,讓顧客能對產品有基本的認識,這也是將訪客轉換成潛在客戶的良好機會。 將平面廣告文案轉換成有趣的行銷短片,可以引起討論、製造話題,高曝光率和互動性是為品牌帶來顯著效益的好機會。 這樣做的好處多多,您可以保留您在社群活動上所有記錄以及權限,包含:社群媒體頁面、社群媒體廣告、各類圖片素材以及數據。 在合作結束後,也不必擔心帳戶轉換的問題,我們將帳號原封不動的還回給您,您只需做修改密碼這樣簡單的動作。 了解目的與真正的優勢之後,對於社群行銷是不是又更清楚了一些,不管接下來你打算外包,或者自己做,都必須認知到社群行銷的目的,並且掌握優勢,在社群經營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 所以,社群行銷和內容行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社群行銷是將內容散佈出去,用更新鮮、更專業的方式包裝內容,將內容行銷的效益最大化。 不過像是電子報、EDM等這些行銷利器依然銳利,而且它比你預想的市場還更大,除了可以讓你與消費者建立真正的個人聯繫,一旦開始訂閱Email,我們就與潛在消費者產生連結,此外,我們還可以用電子郵件進行陌生開發。 內容行銷是唯一一種歷久不衰的廣告,從電子郵件到社交媒體經營,從網頁SEO到數位電子看板,無所不在。 每個營銷活動都會從一個很棒的內容開始,而且故事往往是非常受歡迎的類型,許多人誤解,內容行銷來自於部落格、YT、推文等經營,但其實即使是一張印刷傳單,都有很大的力量。 seo 每個品牌所要強調的特色有所不同,且有不同的原則需要考量,建議挑選有豐富操作經驗或操作過類似產業的社群行銷公司,才容易為品牌打造出專屬且有效的企劃。 此外,出色的社群行銷會有滾雪球效應,當用戶開始分享品牌的社群貼文,接著便會向外觸及更多用戶,讓受眾群越來越廣泛,並同時達到吸引潛在客群的目的。 運用這些能力,相較過往僅有圖文的社群行銷方式,更能衍生出應用社群媒體的商務功能,如短影音、內容行銷、品牌問答等方式,追上現今的社群行銷趨勢。 本文章係由DBS LTD提供,僅供參考,不代表星展銀行(台灣)(下稱「本行」)或DBS LTD之意見或立場,本行及DBS LTD不對本文章之內容負責,亦不對使用本文章所引起之任何損失或損害負任何責任。 如您有任何疑問或欲參考本文章而為行事之依據,本行建議您諮詢您的專業顧問之意見,以保障您的權益。 優勢七:引爆集客力 在以「內容為王」的集客式行銷中,社群媒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好的內容必須要得到足夠的曝光,才有辦法吸引受眾主動進入網站、了解品牌,進而導購。 社群行銷需要透過一個能夠產生群聚效應的網路服務媒體來運作或經營。 這個網路服務媒體在早期可能是BBS、論壇、部落格、一直到近期的 Plurk(噗浪)、LinkedIn、Youtube、Twitter、或者是 Facebook。 白話一點,社群媒體行銷並不是單指在Facebook上做行銷活動,而是在綜觀所有有「人群」聚集的網路平台、通路上行銷,都可以稱之為「社群行銷」。 發文頻率也很重要,因為穩定一致的貼文更能提高流量並增加瀏覽率,進而增加曝光度。 比起名人,建議與追蹤人數(1,000 到 10,000 之間)較少的影響人進行合作。 然而社群媒體不斷的推陳出新,用戶一般除了會使用原有的平台外,也會嘗試新的,但不會做替換,就像是先接觸Facebook,後來推出Instagram,用戶不會因為有Instagram就不使用Facebook,通常會兩者都做使用。 社交媒體是允許用戶發佈內容並與其他用戶交流的任何在線上平台。 它是一個社群平台,允許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商業人士和專業人士,在平台上互相關注、聯繫、發表文章。 LinkedIn和Facebook或Instagram相比,LinkedIn上的用戶是為了與相同背景或專業的人建立人脈、強化品牌形象或增加產業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