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google Analytics 流量分析實務操作,完整掌握訪客軌跡,針對問題優化網站 T客邦 「來源/媒介」:將每個管道的流量做了更仔細的分類。 來源(Sources)表示流量來自的網域;媒介(Medium)表示進入網站的方式。 可以清楚的從使用者流程圖中查看網站訪客的頁面瀏覽路徑、流失比例及瀏覽深度,藉此審視使用者是否有照著預想中的安排來瀏覽網站。 可以藉此查看IOS和Android裝置的使用比例,隨時調整行銷策略。 相逢自是有緣,很高興您透過網路找到我的部落格,希望能提供您所需訊息,也麻煩您順便看一下這網站上的廣告,Google會給我一點點的廣告費以支持我繼續分享的動力,感謝您的光臨與幫忙。 以這個 Gmail app 截圖來說,大部分的郵件寄件者都沒有頭像圖,只有少數幾個有 LOGO 企業花了幾萬塊甚至更多錢做了... 統計學是一門玄學,猜別人的數據也是一門玄學,就連 GA 可能因為使用者安裝阻擋工具而記錄失真,但大家都在用,就與世推移乖乖跟著用吧,不要想這麼多。 不重覆訪客Unique Visitor 與不重覆使用者不重覆使用者 Unique User 概念上相同,在嚴謹的分析系統中會視為不同計算邏輯,對於一般數據分析時可視為一樣。 在常用的Google Analytics分析系統GA裡,以前最早也是使用造訪次數Visits名詞,Google後來將之調整為工作階段 seo Session。 中文裡不管是使用造訪次數或是工作階段,其實都不是非常好懂。 除了網站具備的現有功能外,貝爾更加碼提供經營網站必備的企業主最實用功能,幫助企業主更輕鬆地掌握網站經營績效與行銷發展方向. 有了GA 和 SimilarWeb 你就可以知己和知彼了,能不能百戰百勝,就在於能不能將流量數據轉換成具體可行的行銷策略,並且不斷的進行A/B測試以求達到最好的轉換率了。 GA 能得到造訪者的年齡、性別及地理位置及興趣等資訊,透過長期觀察這些資訊能描繪出網站的訪客輪廓,得知訪客大多是些什麼類型的人。 問工程師要怎樣偷看別人的網站概況,就像有人問財務會計人員,知不知道某某公司去年賺多少錢? C 工具使用時沒有像前述 A、B 兩個工具的套路,不需要貢獻自己的網站 GA 或 GSC 數據讓報表看起來顯示得很準,別人的網站也可以看。 C 工具比較常被拿來跟 B 工具一起比較,兩者的功能比較相近,有一個搞笑的說法說只要老闆們搞數位行銷不再討論如何下廣告,而是在討論會用到 B 工具和 C 工具的場合,那就是廣告成效很差,廣告沒什麼效的時候。 多試了幾個網站,產品官網之類頁數越少的網站看起來數據越準,因為內容少,關鍵字怎麼顯示就是那幾個。 訪客在完成轉換事件(如下單購買)之前,往往都會先經過查詢資訊、比較價格及考慮預算…等等行為,因此訪客並不會都在第一次造訪網站時就直接下訂單。 多管道程序報表會根據訪客每次造訪的來源觀察轉換,將成功轉換的功勞歸屬到正確的來源。 大概是說在選定的調查地區內,抓幾隻生物進行標記,然後放回,過一定時間再重新抓,根據第二次抓的裡面有記號的比例,來估計該地區範圍中的特定生物數量。 當然深入還有很多細節,但這樣算出來的生物數量,跟一隻一隻去抓來數,可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數字。 為了避免傷害代理商或愛用者的感情,本文所提 6 款關鍵字分析或流量分析工具,皆用隨意的英文字母代號 A、B、C、D、E、F 來稱呼。 這句話可以套用在行銷人的數據應用上面。 如果我們每天在網路上、或是書本上學了很多 Goog...... 因此能透過此管道得知購買關鍵字廣告的成效。 若訪客從其他的網站(如媒體、部落格)進入你的網站,這些從外部網站進入的管道會被 GA分類為推薦流量,又稱參照連結。 推薦流量代表網站在網路上其他地方的曝光程度,定期檢查推薦流量的來源,便能知道哪些網站分享了導流到自己網站的連結。 想知道每天有多少人造訪我的網站,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 Google Analytics 這個網站流量分析工具了! 本文針對剛接觸GA的初學者介紹 Google Analytics 是什麼、從帳號申請、基礎設定到 Google Analytics 操作介面,以及進階的學習重點,完整認識 GA 分析工具,學習網站分析,一探網站流量的秘密。 這個工具主要是擔任你的網站和Google 搜尋引擎的橋樑。 這類工具也可以查網站的付費流量(CPC廣告)流量圖、付費關鍵字與排名之類的,當然結果也是非常不準,如果每個月都在儲值廣告的企業主,或是有 Google Ads 和 Bing Ads 每個禮拜都在看廣告數據的人,看到這些圖表應該會傻眼。 本篇沒有要討論那些競品流量或關鍵字分析工具,究竟是跟誰買資料、有沒有主機商或 CDN 業者在賣資料,用了哪些爬蟲技巧、統計學方法來產生數據? 只是拿手上真的有資料的網站,跟那些系統上的數據比比,看那些工具上的數據是否神準。 下次再規劃行銷活動時,你可以試著把工作階段從成效報告中拿掉,取而代之的是放上『未跳出的工作階段』、『使用者回訪狀況』、『回購率』,你應該要在行銷活動結束後,看看該行銷活動為你創造多少對品牌忠誠的使用者、創造多少回購、創造多少品牌效應。